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荐博
8月14日,淄博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鲁医健康说”——筑牢健康防线·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就淄博市疾控工作成效和夏秋季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情况向社会发布。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节气交替之际,从中医养生方面广大市民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针对市民关心的问题,淄博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二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朱文浩作回答。
“从立秋之后到秋分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晚夏初秋’。此时正是季节变换的时期,具有‘暑湿未退,燥气渐生’的双重特点。”朱文浩说。
夏季的高温多湿,尚未完全消退,易困阻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乏力、湿疹复发等。随着空气湿度的下降,燥邪开始显现,易伤及肺及津液,引发口干、鼻燥、咽干、皮肤干燥、干咳少痰、便秘等。昼夜温差逐渐增大,稍有不慎易感外邪,导致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同时,“悲秋”的情绪开始萌芽,易出现忧郁、烦躁、心神不宁。
朱文浩介绍,针对这些特点,广大市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养生保健:
饮食疗法。健脾祛湿与润燥生津同用。既要清解残余暑湿,又要预防初起的燥邪,同时顾护脾胃。常见的健脾祛湿食物有薏米、赤小豆、茯苓、山药、莲子、芡实、白扁豆、冬瓜、丝瓜等。润燥生津的食物有梨、百合、银耳、莲藕、荸荠、蜂蜜、豆浆、糯米、粳米等。同时要忌食生冷寒凉、辛辣燥热、高脂饮食。
运动疗法。宜选择动作舒缓、幅度适中、强度不大的运动,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重在调和气血,使气机平和收敛。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慢跑、站桩、瑜伽等。时间以早晨太阳初升后或傍晚为宜,避开正午炎热和深夜寒凉。同时宜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的场所。
穴位按摩。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激发经络之气,达到预防保健的目的。可以选择肺俞、足三里、太渊、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每日1-2次,力度适中,以感觉酸胀或温热为度。
艾灸保健。对于平素体质偏虚寒、易感冒、脾胃虚弱者,可温和灸关元、气海、足三里、肺俞等穴位。注意避免上火,每周2-3次即可。
中药调理。若体质偏颇明显(如脾虚湿重、阴虚燥盛等)者,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药食同源”的药物进行调理,但要“因人制宜”,切勿自行滥用滋补品。
通过以上的养生方法,能有效应对此季节“暑湿未退,燥气渐生”的特点,预防外感、脾胃病、呼吸道疾病、皮肤干燥及情绪问题,达到“使秋气平”“肺气清”的健康状态。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