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前,红军战士曾踏上那片被称为“吃人”的若尔盖草地,泥泞、饥饿、寒风刺骨,步履维艰,留下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那片曾让生命迷失的沼泽,如今早已不是曾经的模样。岁月流转,这块草地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生死地带变成如今的模样,这片土地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和未来的希望?
艰难险阻锻造着我们的征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围剿”失败后,不得不放弃江西瑞金的中央苏区,踏上了长征的旅程。这次战略转变,穿越了十多个省份,花了两年时间,主要目标就是打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到了1935年8月,红军来到四川西北的若尔盖一带,刚好进入那片海拔超过3500米的高原湿地。若尔盖的草原面积大概有1.5万平方公里,表面看起来满是绿油油的青草,实际上隐藏着沼泽、泥潭和暗沟。夏天的雨水频繁,白天和夜里的温差也大得惊人,雾气弥漫,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腐草的味道。红军战士穿着单薄的衣服,扛着重重的装备,每走一步都得特别小心,小心翼翼地踩着,免得陷进泥潭里。
红军在那儿,不光得跟自然作战,敌人的追击也是一大难题。飞机老在天上侦察,又时不时轰炸;地面上,国民党军布下重兵堵截,紧追不舍。物资紧缺更是个大问题,剩下的青稞已经不多了,野菜和草根开始成为主要的吃食。那黄花草虽能充饥,可常常误食中毒,让战士们在饥饿和求生之间折磨着。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相继越过草地,特别是红四方面军,三次穿越草地,牺牲巨大。据史料上说,红一方面军在那长达368天的长征里,平均每天奔波71华里,还经历了380多次战斗,草地那段可说是最难对付的,也是最凶险的一段辣。
草地上的征程真是苦中坚,那段路走得真不容易,一路上险象环生,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和耐力。
1935年8月21日,红军从毛儿盖出发,分左右两路进入若尔盖草地。清晨时分,雾气缭绕在广袤的草原上,战士们整齐列队前行,脚下那片松软的草甸,踩上去会发出轻轻的吱吱声。草地上的沼泽隐患无处不在,表面看似坚固的草墩,实际上常常埋藏着深不可测的泥潭。
一个战士一不留神踩空,身子一下子陷到腰那儿,泥浆里冒出气泡,还散发着一股难闻的腐臭味。旁边的同志们赶紧聚拢过来,用绳索和木棍扎成简易的支架,费了好大劲才把他拉出来,泥水把衣服裤子都沾满了,大家的体力也都快耗尽了。这种情况在行军途中可是常有的事,许多战士因为陷进泥塘或者体力不支,最后都没能挺过来。
为了减少伤亡,红军会沿途插上树枝或者布条,标明安全的路子。有一支部队在赶路的时候遇到暴雨,那雨就像瀑布一样狂泻而下,把草地变成了一片泥坑。战士们顶着雨继续往前走,鞋子都陷在泥里,每迈一步都得拼尽全力,真是挺难的活儿。
通讯员为了保护电台设备,用双手高举着设备,在齐膝深的泥水里艰难前行。身后队友紧紧跟随,互相扶持着,防止滑倒。夜里赶路更是困难重重,寒风像刀子一样刺骨,有人因为累倒在地,战友们用绳索把大家系在一起,保证没人落单。
饥饿的威胁像影子一样紧紧跟着。粮食早就用完了,红军只能靠挖草根、采摘野菜来充饥。黄花草变成了常见的食物,战士们围坐在微弱的篝火旁,用刀片削掉草根的外皮,小心翼翼地咬着,脸上满是泥土和草屑。
有连队误吃了毒草,几个战士不断呕吐,队伍只好停下来休息,用有限的清水帮中毒的人清洗胃。物资少到极点时,红军甚至试着用皮带和马鞍煮饭。一位老兵把皮带剪成段,放到铁锅里煮开,皮革在水中散发出刺鼻的味道,战士们皱着眉头硬着头皮咽下去,就为了填饱肚子。
红四方面军三次踏过草地,牺牲特别惨烈。在班佑村附近那片草地上,队伍忽然遇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风雪把视线遮得严严实实,战士们在齐踝深的雪水里艰难前行,冻得手指都快握不住枪了。有个班长为了救掉入泥潭的战友,自己亲自走进泥泞中,用肩膀把战友托起来,一起爬出来,可自己也因为体力耗尽倒地了。
战友们忍着泪,把他背起来,继续朝前走。红军还和当地藏族群众搭起了联系,有些藏民会拿牦牛肉和青稞来换取红军的针线和药物。在求吉乡,藏族牧民用树枝帮红军指路,带他们避开了泥沼。
连续几天在草地上行军,红军伤亡惨重。据史料讲,大概一万多名红军战士长眠在若尔盖的镰刀坝、包座牧场、班佑草地这些地方。红一方面军在这片草原上遭遇了不少磨难,直到1935年8月底,才陆续走出这片“吃人”的草地,到了巴西、班佑等地,继续向北挺进。红军那种团结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这片草地上,写下了一段让人动容的英雄篇章。
岁月流转带来了新气象
经过80多年的发展,若尔盖草原的面貌焕然一新。曾经被称为“死亡草海”的沼泽地,有的变成了牧场,牦牛在宽广的草原上自在地吃草,木质栈道取代了以前的泥泞小路,游客们可以更安心地欣赏湿地那壮丽的景色。
2015年8月10日,求吉乡德翁村举行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军同道北上纪念碑”的落成典礼,县委书记和捐赠人共同揭开了纪念碑。大概有六百多位居民和游客到场,大家献上花篮,缅怀那些英烈。花湖景区成为了很受欢迎的旅游点,稀有的飞禽在湖面自由飞舞,阳光映照下湖面像撒满了金子一样,吸引了许多游客纷纷驻足欣赏。
本地政府不断增强湿地的保护意识,修复那些退化的草场,还引种耐寒的植物,努力实现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若尔盖地区挖掘了28个革命遗址,学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让他们亲身感受红军当年的艰难岁月。这些红色旅游项目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藏族群众和红军后辈共同守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记忆,确保这段草原故事能一代又一代传下去。长征精神在若尔盖生根发芽,激励着大家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