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 Shein 的一件连衣裙,还是一架编队表演的无人机,它们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一致的:都极度依赖一个反应神速、配套齐全、成本低廉、能够支持快速试错的强大供应链。
现在哪哪儿都是无人机表演。大到奥运会,世博会,小到品牌发布会,城市宣传,乃至求婚,过生日,都会搞个无人机表演。
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之内,无人机表演,就突然从一种小众科技,变得如此日常了?
这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曾经被欧美主导的无人机表演产业,是怎么被中国公司抓到手中的。
01
其实在 2018 年之前,无人机表演的王者,还是英特尔。
在 2017 年,美国「超级碗」的中场秀当中,英特尔用 300 架「Shooting Star」无人机,在空中组成了各种图案,伴随着 Lady Gaga 的演唱,震撼了现场的美国观众。
2018 年的韩国平昌冬奥会,英特尔再次出手,用 1218 架无人机,在空中拼出了奥运五环,又让全世界大开眼界。
英特尔之所以进入这个领域,与其说是科技需求,还不如说是公关需求。
无人机表演从实验室,走向公众视野,最早是在 2012 年。
这一年,奥地利电子艺术中心的未来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在林茨「云之声」(Klangwolke)艺术节,进行了全球首次户外无人机表演。但是,这次表演,仅仅使用了 49 架无人机,观看范围,也局限于现场观众。
之所以无人机表演出现在 2012 年,是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出现了「技术溢出效应」,包括 GPS 定位、微型处理器,以及无线通信在内的关键技术,走到了一个黄金交叉点,让它们恰好可以整合在,一个小型飞行器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智能手机冲击,英特尔发展遭遇了瓶颈。它传统的 PC 业务,智能手机面前不堪一击。
而在移动芯片市场,英特尔又败给了 ARM 这时候,英特尔需要一场胜利,在商业竞争 …... 或者更准确说,至少在公关中扳回一局。
于是,英特尔在 2016 年,收购了德国无人机先驱—— Ascending Technologies 开始钻研无人机表演。
而 2017 年「超级碗」,和 2018 年平昌冬奥会的表演,正是英特尔的战果。
但是英特尔无人机光环没能持续太久,短短几年时间,无人机牌桌上的玩家就换了人。
就在英特尔在平昌冬奥会上,表演之后不到两个月,西安的城墙上,也进行了一次无人机表演。
这次表演,使用了 1374 架次的无人机,打破了英特尔的世界记录。
这次表演的实施者,是来自广州的亿航智能。
而这次表演只是一个开始,从这之后,无人机表演的记录,不断被中国企业刷新。
2020 年 9 月,深圳大漠大智控,用 3051 架无人机编队表演,创造了世界纪录。
2021 年 5 月,深圳高巨创新,更是将无人机表演的数量,提升至 5200 架,一举刷新了最多架次、最长时长,等四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
随后,中国企业又不断把数字,刷新到七千架、八千架,直到现在的一万一千架。
02
我国在无人机表演领域的崛起,还得从一项政策说起,那就是,禁止和限制燃放烟花爆竹。
从 2015 年开始,各地纷纷推出禁燃令或限燃令政策。这些政策也意味着,独属于烟花爆竹的一片表演市场,出现了一片很大的空白。
与此同时,在 2015 年前后,国内的无人机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剧变。
在早期的野蛮生长阶段,国内涌现出几百家无人机公司,引发了市场上的「百机大战」,但是,在腥风血雨般的残酷竞争后,大疆凭借其全栈技术整合优势,彻底站住了脚跟,成为行业巨头,做到了「赢家通吃」。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无人机公司,就要开始另谋出路了。
恰在此时,禁燃令颁布了。
有道是,下雨对开店的人来说,是一件坏事,但是对于卖伞的人来说,却是好事。一边是无人机公司,堆在仓库里面,卖不出去的机器;另一边是,无法被满足的,夜间表演需求。于是,供需两端,一拍即合。
无人机企业们发现,只需要把机器,做一些简单的改造——比如,把机体底部的摄像头,换成 LED 灯。就能让这些积压的库存,化身专业的表演工具。
为了拯救心爱的行业,于是几千架无人机飞了起来!它们能做的就是 ...... 啊对不起,这个梗太老了。
这个时候,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干不掉大疆,就干掉烟花厂」。
就这样,这些无人机厂商,在强大的求生欲之下,迅速挤进了一条突如其来的赛道,并很快占领了市场。
随之而来的,是行业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根据《2022 年文旅行业无人机编队表演数据洞察报告》的数据,在 2021 年,国内全年举行的无人机表演场次,就有 7228 场。
除了举办次数越来越多,国产厂商,还把表演的价格给打下来了。在行业发展初期,一场 500 架无人机的表演,耗资高达 500 万元。平均下来,每架机器的价格,是 1 万元。
但是在今天,无人机表演的市场价,已经降到 500 元一架,甚至一些小型服务商的报价,已经低至每架两三百。
没错,不要一两万,也不要八九千,只要两三百。
事实上,这个价格,已经越过了一个临界点,那就是即使是小公司,乃至是普通人,也可以消费得起无人机表演。
什么,你要为偶像打 call?那来场无人机表演吧!
什么,你要给那个偶像的对家打 call?那就来场声势更浩大的无人机表演吧!
03
而表演经验的积累,又进一步强化了国产厂商的技术水平,这让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也开始开疆拓土,取得竞争优势。
近几年,中国无人机企业,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区,举行过多场大型无人机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表演效果。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所谓的无人机编队,不就是一个娱乐表演吗?不就是一场高科技烟花秀吗?它又有什么重要性呢?
这其实就低估了「娱乐」这个市场。
在 2024 年,全球无人机灯光秀市场规模,已经达 61 亿美元,并且以 18.26% 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增长。
预计在未来几年,它将成长为一个上百亿美元的庞大产业。
而这个赛道,中国企业已经提前锁定了关键席位。
根据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的数据,目前,中国企业,占据了全球无人机编队表演市场,大约 92% 的份额。
换句话说,只要你看到国外有大型无人机表演,不管是东南亚的节日宣传,还是中东土豪的盛大派对,背后站着的,几乎一定是中国团队。
所以说,低估啥也不要低估人类看热闹的天性。只要预算够,哪个不爱大排场?哪个酋长的钱包经得住这样的考验?
像大漠大、高巨创新这些头部公司,海外业务已经遍布几十个国家。而且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国外玩家能够绕开中国品牌,那他们也绕不开背后的,中国供应链。
全球商业无人机,大约 90% 的部件,都来自中国。
娱乐需求,本身就是技术迭代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
04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我们提到的这些公司,广州亿航智能,深圳高巨创新,深圳大漠大智控,这些占据了国内无人机表演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的企业,都来自广东。
这些企业,之所以他们能杀出重围,跟广东强大的产业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么一句话:「不出南山区,就能造出无人机。」
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深圳无人机的产业生态。
可以这么说,一家无人机公司,所需要的任何电子器件,无论是机身采用的聚苯乙烯,还是控制器里的处理器和陀螺仪,乃至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和电池系统,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为高性价比,在南山区找到供应商,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让广东企业能够以惊人的速度,进行产品开发与制造。
广东,之所以能有这么强的电子产业链,跟它几十年的产业积累,离不开关系。
珠三角地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电子产品代工之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东企业,已经从曾经的外资代工厂,转型为自主品牌创新者、全产业链整合者,乃至核心技术研发者。
这片土地上,已经聚集了,无数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商,芯片制造企业,以及智能硬件企业。
这些产业链优势,让广东在近些年来在多个新兴产业中,占据了领先优势。
比如,智能手机,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机器人等。
在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等方面广东出现了多家在全球市场上领先的企业。包括云鲸科技、追觅科技等等。他们要么就是广东品牌,要么深度依托于广东产业链。还有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
事实上,广东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新能源车产业链,其中电池、电机,以及智能网联技术,都拥有相当的竞争优势。
而在工业机器人方面,广东在全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相比于新能源车和扫地机器人这一类面向消费者的 2C 产品,工业机器人是 2B 产品,这也意味着,消费者不会频繁接触它们。
但是,在你看不见的工厂里,广东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统计,广东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已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
就在 2019 年,广东的生产量还只是 4.47 万套,而到了 2024 年,这个数字就已经变成 24.68 万套。
包括总部位于深圳的优必选以及汇川技术,还有位于东莞的拓斯达,都是行业里的主要玩家。
像优必选的人形工业机器人,已进入比亚迪工厂,执行搬运实训,并且和智能制造管理系统,进行协同作业。
05
广东发达的产业链,并不仅限于电子制造领域。
在很多其他领域,广东的产业链优势,也非常明显。
比如说,最近被泡泡玛特带起来的潮玩产业,目前国内 70% 的潮玩产品,都是广东,尤其是东莞,进行生产。
还有改变游戏规则的快时尚服装企业 Shein(希音)。
希音之所以在竞争中,击败 ZARA、H&M 等快时尚巨头,跟广东发达的服装产业链,离不开关系。
在广州南村镇,有一个叫作塘西村的地方,被称为「希音村」。在这个村子方圆 3 公里,遍布着一千家以上的服装工厂,很多都是给希音供货。
这些工厂,都按照「小单快反、按需生产」的模式进行生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数量」的订单都能迅速响应,快速完成。这保障了希音,每周几万款服装的上新,让希音发展成了国际快时尚企业巨头。
无论是 Shein 的一件连衣裙,还是一架编队表演的无人机,它们成功的底层逻辑是完全一致的:都极度依赖一个反应神速、配套齐全、成本低廉、能够支持快速试错的强大供应链。
这,就是广东产业链的竞争力。
它犹如一个巨大而高效的「中央厨房」,无论前端的品牌想做什么菜——是定位精准的无人机,还是高效率的工业机器人,还是时尚潮流的女装——这个「厨房」都能迅速配齐所有原料,以最快的速度烹制出来。
在未来,这个复杂的供应链网络,必将涌现出新的,国际性品牌。
当我们惊叹于夜空中由数千架无人机组成的璀璨星河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科技的魔力。我们看到的,更是那片南国土地上,由无数工厂、工程师、技术工人,所共同编织起来的、强大而坚韧的产业网络。
这,才是中国无人机能够点亮世界的真正秘密。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