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实用心理《5分钟心理学》
图片
配合下方音频阅读,体验更佳。
图片
柠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图源
你和你的爱人有没有需求不对等的问题呢?
最近有位听友私信说:
她男朋友主动找TA聊天一天也就一两次,而她每天会发几十次消息,什么都想跟他分享,她期待他们周末时时刻刻腻在一起,但是男朋友却不喜欢这么腻。
她怀疑过男朋友是不是不爱她,但除了这些男朋友对她真的很好。
其实这是典型的「高需求者」(High Need for Intimacy)和「低需求者」(Low Need for Intimacy)的碰撞。
那怎么判断自己是高需求还是低需求呢?
你可以对照一下我下面的描述:
高需求者的典型特征是:
需要频繁的肢体接触、语言确认,比如每天会问“你爱我吗?”
容易因对方不回复消息而焦虑,甚至会连环call;
倾向于“关系共生”,比如希望对方秒回、随时报备,认为对方什么都应该和自己一样,对方应该随时关注自己的情绪以及需要。
这类型的人通常都是焦虑型依恋,他们害怕被抛弃,通过“过度抓取”来获得安全感;并且认为“被需要=被爱”,如果对方不主动,就觉得自己不重要。
低需求者的典型特征是:
喜欢独处,需要大量个人空间;
回复消息较慢,或者回复快但比较敷衍,对亲密行为兴致不高;
在冲突时倾向于回避、沉默。
这类型的人多数是回避型依恋,他们对亲密关系保持警惕,害怕被“吞没”,过度亲密会消耗他们的能量,所以他们常说“你太黏人了。”“我想一个人待会儿。”因为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恢复能量。
图片
这两者的性格截然不同,所以在一起之后会发生很多矛盾:
1
矛盾1:需求不对等
图片
高需求者是需要很多情感互动才能缓解自己的焦虑的,但低需求者会感到窒息,想要后退。
而这一行为又会引发高需求者的恐慌,会采取进一步的追逐,低需求者就会更想逃避。
最后的结果就是:
丨高需求者陷入“被拒绝”的痛苦,怀疑“TA不爱我”;
丨低需求者则是情绪耗竭,觉得“TA根本不理解我”。
2
矛盾2:沟通错位
图片
丨高需求者习惯用情绪表达需求,比如哭泣、质问等;
丨而低需求者倾向用逻辑解决问题,比如冷静分析、回避冲突等。
这样的差异会让高需求者觉得伴侣好冷漠,低需求者则觉得伴侣好情绪化。
3
矛盾3:预期差异
图片
丨高需求者也许希望每天能联系10次+见面2次,这样才是正常的恋爱,否则就会觉得“被冷落”;
丨而低需求者认为一天联系1次+一周见面1次就足够了,要不然这恋爱谈起来太麻烦,压力也太大了。
两个人协调不好,关系就会变成“一方拼命要,一方拼命逃”,最终双方都疲惫不堪。
图片
那我们该如何调整需求差呢?
我给大家提供3个策略:
1
策略1:制定“需求公约”
各自先列出核心需求,记住要量化它们,而不是用一些概括词,比如:
丨高需求的一方是:“我希望每天有30分钟专属聊天”;
丨低需求的一方是“我希望每晚九点之后是我个人的娱乐时间”。
两个人就彼此的需求进行深入讨论,一起协商折中方案,比如:
调整为“每天15分钟+每周1次深度交流”“每周可以有三天不在九点之后打扰对方”。
这样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妥协和付出,也都能满足对方的一部分需求。
2
策略2:转换“焦虑语言”
高需求者很容易说这些话“你根本不关心我!”“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但这只会引发低需求者的逃避,以后可以用“具体请求”代替“模糊抱怨”。
比如:
可以说:“明天可不可以陪我吃晚餐?我想你了。”
低需求者同样也要改变自己的回应方式,不要总是理性分析,说“你应该如何”,要用“温情有爱”代替“冷漠应答”。
比如:
可以说“你好辛苦,遇到这样的领导,想想都感觉烦死了。”
3
策略3:培养“安全型相处模式”
丨高需求者需要练习自我安抚。
比如:
用写日记、运动来替代情感依赖;
丨低需求者要学习渐进式亲密。
比如:
每天增加5分钟肢体接触。
记住健康的关系是:
适度依赖+适度独立。
而不是极端偏向某一方。
如果你和你的伴侣也有类似的矛盾,你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那可以试试情感咨询哦,我们的咨询师会帮助你们重新找到平衡。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明天再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